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以下简称“武汉植物园”)筹建于1956年,1958年正式成立,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是我国三大核心科学植物园之一,包含磨山、光谷、江夏三个国内园区、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肯尼亚园区以及多个野外观测台站。
光谷园区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未来科技城,南临九峰一路,东至光谷八路,西临九峰溪,面积为1103亩,功能定位以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人才培养为主,园区将针对性收集保育重要生物经济资源,开展种质创新与植物功能性化合物研发,建设特色农业植物新品种、新成果展示示范基地,成为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集科研及成果展示、科普与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高标准、高起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与科研成果孵化示范区。
磨山园区坐落于东湖之滨、磨山南麓,面积为886亩,为国家植物资源储备和植物迁地保护的综合研究基地,现收集保育植物资源12000余种,建有世界上涵盖遗传资源最广的猕猴桃专类园、东亚最大的水生植物资源圃、华中最大的野生林特果遗传资源专类园、华中古老孑遗和特有珍稀植物资源专类园、华中药用植物专类园等17个特色专类园。利用资源与人才优势,围绕植物与人居环境、生物安全、水与人类健康三个主题开展特色鲜明的科普教育。现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林业科普教育基地,湖北省和武汉市科普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禁毒科普教育基地,同时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武汉植物园现有在职职工252人,其中科研人员138人;拥有植物学、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生物工程4个硕士学位培养点,植物学、生态学2个博士学位培养点,生物学和生态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务院三峡办消落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等较完善的科学研究平台体系。
武汉植物园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肯尼亚等4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并于2007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2013年,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作为中国政府在境外援建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科教机构获批建设,标志着我园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中心将成为中非科技合作及科技援外的示范基地。
武汉植物园是湖北省暨武汉市植物学会、中国园艺学会猕猴桃分会的挂靠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植物科学学报》是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武汉植物园确定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为:收集保护亚热带和暖温带战略植物资源;拓展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湿地恢复与大型工程生态安全两大优势领域,引领我国特色农业种质创新与产业发展、水生植物与水环境健康和大型工程区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提升科普开放能力,成为世界知名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教育基地。服务国家生物产业、生态安全及全民素质教育的战略需求,建成世界一流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