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大下设的师范学院。1939年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 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 “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学校现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甘肃省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18个二级学院、46个系、2个教学部、72个教学科研中心(所)、35个实验室(中心),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校级重点学科, 5个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西藏藏族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国家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电脑捐赠中心”等机构。甘肃省在学校设有“甘肃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甘肃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甘肃省教育行政干部政策法规培训中心”等机构。
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具有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从1982年起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化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 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 无机化学、 分析化学、 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2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含 ∶ 税收学)、产业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法学理论、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社会学、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古文字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电路与系统、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环境科学、旅游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9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学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4个专业学位。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92 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92人,各类研究生达5000人,其中,国家任务博士、硕士研究生3717人,其他各类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376人。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 SCIE 》收录的论文数近年来一直在全国高校排名第50位左右,全国师范大学排名前 10 位以内。社会科学在西北历史与地理、民族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同40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共12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 310多人。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学校正紧紧围绕甘肃及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向以教师教育为主、教育、艺术、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西部一流、全国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大学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