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80-1011 全国统一24小时咨询服务热线

首页 > 院校资讯 > 考研大纲 >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

网络 264 2024-01-15 16:40:02

考研大纲包含了硕士研究生考试相应科目的考试形式、要求、范围、试卷结构等指导性考研用书。今天,为了方便2022考研的学子们,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祝您考研顺利!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1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2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3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4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5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6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7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8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9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10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11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12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13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14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15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16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17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18页

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第19页

以下为《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文档文字版,内容仅供参考,详情请下载文末附件查看:


重庆三峡学院 2024 年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初 
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 《心理学基础》 
科目代码 901 
命题方式 招生单位自命题 
试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80 分钟 
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 
试卷内容结构
基础知识 40 分 
基本理论 50 分 
理论运用 60 分 
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1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30 分 
名词解释题: 4小题,每小题 5分,共 20分 
论 述 题: 3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 
材料分析题: 2小题, 每小题 20 分,共 40分 
考试目标 
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心理学基础科目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 、 
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有关内容 , 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 、 解决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心 
理现象与实际问题。
考试内容和要求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章重点:


(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3)心理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状况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一)认知
(二)情绪与动机
(三)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一)引起行为的剌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二)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一)意识(有时也叫觉察)
(二)无意识现象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 
一、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一)心理过程
(二)心理结构
(三)心理的脑机制
(四)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五)心理与环境
二、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普通 心理学 
(二)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


(四)教育心理学
(五)医学心理学
(六)工程心理学
(七)社会心理学
(八)军事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四)发展性原则
二、几种主要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 , 有目的 、 有计划地通过被试 (被研究的对象 )行为的外在表现以 
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 
(三)调查法 
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四)心理测验法 
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 
(五)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 , 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 
法。
(六)活动产品分析法
三 、 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产生背景


近代哲学的影响;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9 世纪中叶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W .Wundt, 1832-1920) 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 ,并于 187 9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
二、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重要的心理学派别 
(一)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 (W.Wundt, 1832-1920) ;铁钦纳( E.B.Titchener)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 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 、 意像和激情状态三 
种。 强调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詹姆士 (William James, 1842-1910) 杜威 (JohnDeway, 1859-1952) 安吉尔 
(James Angell, 1869 - 1949)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 :“ 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 ”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三)行为主义 (behaviorism) 
代表人物 :华生 (John Watson, 1878-1958) 斯金纳 (Skinner, 1904-1990)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四)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 :德国的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格式塔在德文中的意思是 “ 整体 ”。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 , 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1939) 
重视研究成年人的异常行为分析 。 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 重视动机和无 
意识现象的研究。
三、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
(三)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代表人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


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背景,心理学是对认知过程的研究,实验法来构造心理模型。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代表人物:马斯洛( Abraham H.Maslow, 1908-1970 ) 
罗杰斯( CarlRogers, 1902-1987 ) 
(六)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四、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一)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三)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从物种发展史看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
(二)解剖学的事实证明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三)心理在社会实践中发生与发展 
第二编 人的信息加工 
第三章 感觉 
本章重点: 
感觉的概念、规律 
第一节 感觉的一般概念 
一 、什么是感觉 
(一)定义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 , 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 
的反映。
(二)感觉的意义 
1. 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 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 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分类
(一)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二)内部感觉:内脏感觉、本体感觉
三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1. 绝对阈限 :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 
2. 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够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3.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 差别阈限: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 
2.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在数值上也成反比例。
韦伯定律 : K= △ I/I ( 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 ; △ 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 
激增量 ; K为一个常数 。 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 , 可以判断某种感觉的敏锐度 。 韦伯分数越小 , 
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第二节 视觉的一些现象 
1. 适应: 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 
2. 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 马赫带 : 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 , 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 , 而在暗区看到一 
条更暗的线条。这就是马赫带现象。 
4. 后像 :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 ,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 ,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 
5. 闪光融合现象 : 当我们看到一个间歇频率的闪光时 , 会有明暗交替的闪烁感觉 , 当断续 
的闪光间歇频率增加 , 人们看到的将不再是闪烁的光 , 而是稳定的连续光 , 这一现象叫闪光 
融合。 
当刺激不是连续作用而是断续作用的时候 , 随着断续频率的增加 , 感觉到的不再是断续的 
刺激,而是连续的刺激。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断续频率,叫做临界频率。 
6. 视觉掩蔽 :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 , 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 , 这个闪光能影响到 
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 ,这种效应叫视觉掩蔽。 
7. 视敏度: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之视力。


8.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别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最常见的是颜色感觉引起的联觉 。(如 
红色让人感觉温暖,联觉 联想) 影响感受性变化的。 
第四章 知觉 
本章重点: 
( 1)知觉的一般概念、特性 
( 2)时间知觉 
( 3)错觉的相关知识并运用知觉的规律分析实际问题 
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 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 
的过程。
二、感觉与知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一)联系 
1. 同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性阶段,其源泉是客观现实。 
2. 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二)区别 
1.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 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 , 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 。 知觉不仅依赖 
于它的物理特性,还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特点。 
3. 感觉是某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个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三、知觉类型 
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 
嗅知觉、味知觉等。 
2.根据人脑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物体知觉与社会知觉。 
第二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一)概念 
知觉的选择性就是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选择出来的特征。 
(二)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


从客观而言有 :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性 ; 对象的活动性 ; 刺激物的新颖性 ; 刺激物的强度 。 
从主观来看 : 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 ; 个体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 ; 个人需要和兴趣 ; 定势 
与情绪状态。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一)概念 
知觉的整体性就是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有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 
的整体的特性。
( 二 )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 
1. 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连续等因素) 
2. 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 
3. 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4. 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三、知觉的理解性
(一)概念 
知觉的理解性 就是指人们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 , 需要以过去的 经验 、 知识为基础的 
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最佳解释、说明。
(二)影响知觉的理解性的因素 
知觉经验;言语的指导作用;实践活动的任务。 
四、知觉的恒常性 
1.概念
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 
2.种类
( 1)大小恒常性 
( 2)形状恒常性 
( 3)亮度恒常性 
( 4)颜色恒常性 
第 三 节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一)什么叫时间知觉 
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就是时间知觉。


(二)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 
(三)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情绪和态度也影响着对时间的估计
4. 回忆影响时间估计 
二、运动知觉
(一)什么叫运动知觉
(二)似动知觉 
似动,顾名思义就是 "似乎在动 ", 其实并未真动。确切地说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 
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移动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似动知觉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1. 动景运动( PHI 现象) 
实际上没有动的刺激物 , 在适当条件下却感知到它在运动 。 这种知觉现象称为动景运动 
(PHI 现象 )。 
2. 自主运动
自主运动是由于人总认为看客体时眼睛是固定不动的,但眼睛却是不随意地运动着。 
3. 诱导运动
在没有更多的参考标志的条件下 , 两个物体中的一个在运动 , 人可能把它们中的任何一 
个看成是运动的。 
4. 运动后效 (瀑布效应 ) 
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 ,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 ,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 
相反的方向运动。 
第 四 节 错觉 
一、错觉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 
二、错觉的种类

10 
(一) 形重错觉 
(二)方位错觉
(三)大小错觉
(四)旋转错觉
(五)形状和方向错觉
(六)时间错觉
(七)运动错觉
(八)情绪错觉
三、人为什么会有错觉 
第五章 注意 
本章重点: 
( 1)注意的一般概述 
第 一 节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二)注意的功能 
选择的功能;维持的功能;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感官的适应性动作;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二、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 
1.什么是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 1)刺激物的特点: ① 刺激物的强度; ② 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③ 刺激物的新异性; ④ 刺 
激物的活动变化。 
( 2)人本身的状态: ① 需要和兴趣; ② 情绪和过去经验。 
(二)随意注意

11 
1.什么是随意注意
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 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 2)对兴趣的依从性 
(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 4)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 5)对人格的依从性 
(三 ) 随意后注意 
第二节 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1. 注意的范围
也称注意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2. 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 
( 1)知觉对象的特点 
(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 
1. 概念
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2. 注意起伏
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 .这种短时间 
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 
3. 分心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 
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三)注意的分配 
1. 注意的分配
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2. 注意分配的条件
( 1)在同时进行着的几种活动中,必须每一种活动是相当熟悉的,其中一种是自动化

12 
了的或部分自动化了的 ;( 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如果建立起联系形成了某种反应系统。 
(四)注意的转移 
1. 概念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 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 
另一种活动上。 
2. 影响注意转移因素 
( 1)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 
( 2)依赖于新注意的对象的特点 
第六章 记忆 
本章重点: 
( 1)记忆的一般概念 
( 2)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第一节 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或者说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 
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三个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 
二、记忆的分类
(一)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三)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四)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三、记忆结构及其加工过程 
按照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 , 记忆是一个结构性的信息加工系统 。 所谓结构性是指记忆在 
内容 、 特征和组织上有明显的差异 。 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 : 感觉记忆 、 短时记 
忆和长时记忆 。 这些子系统虽然在信息的保持时间和容量方面存在差别但它们处在记忆系统 
的不同加工阶段,因此相互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 , 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 , 在短时记忆 
中存贮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到长时记忆中 , 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

13 
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第二节 感觉记忆 
一 、感觉记忆的特征 
(一)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二)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
(三)感觉记忆中的一部分信息由于模式识别而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 
第三节 短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
(一)编码方式 
1. 听觉编码 
2. 视觉编码 
(二)影响编码的因素 
1. 觉醒状态 
2. 组块 
3. 加工深度 
二、短时记忆的特征
(一)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
(二)短时记忆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
三、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一)复述
(二)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
(三)系列位置效应
(四)短时记忆的遗忘 —— 干扰还是消退 
第四节 长时记忆 
一、什么是长时记忆
二 、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一)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1. 量的变化: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逐渐下降。 
2. 质的变化: ① 内容简略和概括 ② 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 ③ 内容变得更加详细、具

14 
体 ④ 内容变得夸张、歪曲。 
3. 记忆恢复现象:所谓记忆恢复指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 比 
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高。
(二)信息存储的条件与方法 
1. 组织有效的复习 
2. 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3. 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三 、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一)再认 
1. 概念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呈现在面前,确认是以前识记过的是再认。 
2.影响再认的因素
( 1)再认依赖于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 2)再认依赖于时间间隔 
( 3)再认依赖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 4)再认依赖于个体的期待 
( 5)再认依赖于人格特征 
(二)回忆 
1.什么是回忆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2.回忆的策略和条件
( 1)联想是回忆的基础 
( 2)定势和兴趣直接影响回忆的方向和效果 
( 3)双重提取 
( 4)暗示回忆和再认有助于信息的提取 
( 5)与干扰作斗争 
四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一)遗忘的一般概念 
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二)遗忘的进程

15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4.识记者的态度 
(三)遗忘的原因 
1. 衰退说
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2. 干扰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 , 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再现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之故 。 一旦排除 
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够恢复。 
3. 提取失败理论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 , 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出欲求的信息 。 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 
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这就是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 
4. 压抑说(动机性遗忘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 ,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 ,而将一些记忆推出意识之外 ,因为它们太可怕 、 
太痛苦、太有损于自我。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第七章 思维 
本章重点: 
( 1)思维的过程、种类 
( 2)表象与想象的概念 
(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4)创造性的培养 
第一节 思维的一般概念 
一、 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思维是借助语言 、 表象或动作实现的 、 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 , 是认识的高级 
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 
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16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1. 分析 
2. 综合 
(二)比较
(三)抽象与概括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三、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可把思维区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动作思维
以实际操作 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
以心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
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1.聚合式思维
这种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 或一个最好的解决 
方案 )。只有当问题存在着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时,才会有聚合式思维。 
2.发散式思维
这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远景,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 
(三)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 ,可区分为 :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1. 经验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2. 理论思维
这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四)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7 
根据思维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区分为 :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1. 直觉思维
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 、 新的事物和现象时 , 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 , 这是一种直接 
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 
2. 分析思维 
也就是逻辑思维 , 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 , 逐步推导 , 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答案或作出 
合理的结论。
(五)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把思维区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1.常规思维
就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 
2.创造思维
这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一、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 从信息加工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 
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二)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二、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式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二)想象与表象的关系 
1.区别
( 1)表象: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一般称作记忆表象或简称表象。它是对 
以往感知过而当前不在面前的事物的心理浮现 。想象 :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 、 
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 2)表象属于记忆范畴;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 
( 3)表象无创造性;想象有创造性。

18 
2.联系
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三)想像的功能 
1.预见的作用
2.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
3.有代替作用
4.对机体得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四)想像的综合过程 
粘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五)想像的种类 
1. 无意想像 
无意想像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像。
2. 有意想像
有意想像是按一定目的 、 自觉进行的想像 。 在有意想像中 , 根据想像内容新颖程度和形 
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像、创造想像和幻想。 
( 1)再造想像
再造想像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象的过程。
再造想像的形成的条件 :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作基础 ; 对言语和实物标志的正确理解 。 
( 2)创造想像
创造想像是在创造活动中 ,根据一定的目的 、任务 ,在人脑中独立刃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 
它比再造想像更复杂、更困难。 
创造想像的形成的条件:创造动机;丰富的表象储备;原型启发;灵感。 
( 3)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像。它是创造想像的特殊形式。 
第三节 概念 
一、概念的含义和种类
(一)概念的含义 
1. 定义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2.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9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 。 内涵是指概念的质 , 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质特 
征。外延是指概念的量,即概念的范围。 
3. 概念的层次
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或层次 
4. 概念和词
概念和词紧密地联系着 。 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 , 概念是词的思想内容 。 任何概念都是通 
过词来表达的。不依赖于词的赤裸裸的概念是不存在的。但概念和词也不完全等同。
(二)概念的种类 
1.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2.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3.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二、概念结构的理论
(一)层次网络模
(二)特征表理论
(三)原型模型
三、概念形成的实验研究
(一)人工概念形成的途径 
1.假设检验说
2.内隐学习说 
(二)概念形成的策略 
1.保守性聚焦
2.冒险性聚焦
3.同时性扫描
4.继时性扫描
四种策略相比,采用保守性聚焦时,记忆的负担较轻,而且因被试根据主试提供反馈 , 
可以获得较明确的未知概念的有关信息 , 因此 , 相比而言 , 保守性聚焦是一种更有效的概念 
形成策略。 
第 四 节 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概念
(一)什么是问题解决

20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 , 按照一定的目标 , 应用各种认知活动 、 技能等 , 经过 
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的思维特点 
问题解决的思维是指向性思维;必须有一系列的运算程序;必有认知成分的参与。 
(三)问题的种类 
1.界定清晰的问题和界定含糊的问题
2.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3.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二、问题解决中的策略 
纽厄尔和西蒙 (1972) 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如下几种通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算法 
算法策略就是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 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 
方法解决问题。
(二)启发法 
启发法是人根据一定的经验 , 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 , 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 
法。下面是几种常用的启发性策略: 
1.手段 — 目的分析 
所谓手段 — 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 , 通过实现一系 
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2.逆向搜索
逆向搜索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 
3.爬山法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 — 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 。 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 
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4. 简化计划法
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 , 先抛开某些细节而抓住问题解决中的主要结构 , 把问题抽象成较 
简单的形式,然后解决这个简单的问题,再从此解决整个复杂问题。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有关心理因素 
问题表征;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 
四、创造性

21 
(一)什么是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 , 并能产生新的 、 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 
程。
(二)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及创造性的测量 
1.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吉尔福特 1967) 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主要 
成分。他还设计了发散生成测验来测量创造性。在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 、 
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 
2.远距离联想能力
远距离联想能力是在彼此相距很远的观念间看出其关系的能力 。 它也是创造性的一种构 
成成分。 
3.与创造性相关的人格因素
创造性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一系列人格因素的影响。例如,人的坚持性 、 
自信心 、 意志力等对创造性有重要的作用 ; 此外 , 责任感 、 勤奋 、 热情 、 善于想像 、 兴趣广 
泛、独立性等也是创造性的重要心理成分。
(三)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酝酿与创造性
2. 社会因素与创造 
五、创造力的培养
1. 培养创造意识 
2. 培养创造思维 
3. 培养创造人格 
4. 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 
5. 思维误区的突破 
( 1)防止先入为主 
( 2)注意隐蔽因素 
( 3)突破知觉的束缚 
( 4)警惕思维惯性 
( 5)提倡一物多用 
第八章 语言

22 
本章重点: 
( 1)语言和言语关系 
( 2)影响语言理解因素 
第一节 语言的一般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和特征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 
(二)语言的特征 
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社会性和个体性。 
二、语言的结构 
音位及其区别性特征;语素;词;句子。 
三、语言、言语及其与思维的关系
(一)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1.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 1)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 
统。 言语是人们在各种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 
(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 语言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是从全体社会成员的 
言语交际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 因而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 言语是心理物理现象 , 具有个体性和 
多变性 。 不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言语风格 , 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 , 其言语表达方式也 
不同。 
( 3)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 言语是交际的过程。 
( 4)研究语言的科学是语言学,而言语活动则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言语活动离不开语言 ,言语离开语言就无法表达意思和意见 ,无法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 ; 
语言也离不开言语,离开言语就不能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1. 联系 
( 1)思维是借助于语言实现的: ① 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② 从 
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 , 思维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 ; ③ 思维以语言作为客观刺激引起思维活 
动 ; 语言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 、 发展 ; ④ 从思维的种系发生来看 , 思维和语言是

23 
同步发生的 。 都是在劳动创造人的过程中同步发生的 ; ⑤ 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 , 思维 
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 
( 2)语言表达思维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 
2. 区别: 
( 1)从本质特征来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地间接地反映。语言则是以语音或 
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 2)从与客观现实的关系看:思维与客观现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语言和客观现实 
是标志被标志的关系。 
( 3)从构成因素来看:言语中的词不同予思维中的概念。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 
词汇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 4)从规律的性质来看:言语中的语法规则不同于思维的规律。 
四、语言的种类
(一)对话语言 
对话语言是指两个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语言活动 。 它们是通过相互谈话 、 插话的形式 
进行的 。 一般认为 , 对话语言是一种最基本的语言形式 , 其他形式的口语和书面语言都是在 
对话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对话语言的特点 : 对话语言是一种情境性语言 ; 对话语言是一种简略的语言 ; 对话语言 
常常是一种反应性语言。
(二)独白语言 
独白语言是个人独自进行的 , 与叙述思想 、 情感相联系的 , 较长而连贯的语言 。 它表现 
为报告、讲演、讲课等形式。独白语言的特点是: 
1. 独白语言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语言活动 
2.独白语言是一种开展的语言
3.独白语言是有准备、有计划进行的语言活动 
(三)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是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阅读来接受别人语言的影响 。 书面语 
言的出现比口语要晚得多。它只有在文字出现以后,才为人们掌握和利用。 
书面语言的特点是:随意性;开展性;计划性。 
(四 ) 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语言活动 。 其特点是隐蔽性 ; 简略性 。 
(五)手势语

24 
五、语言的表征与加工过程
(一)语言的表征 
1. 表征 
表征 , 这是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 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 , 当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加 
工时,这些信息是以表征的形式在头脑中存储的。 
2. 语言的表征 
就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二)语言的加工 
1. 语言加工
是指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 语言加工的类型 
( 1)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制的加工
根据语言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参与的程度 , 语言的加工可分为自动化加工和受控制 
的加工两种形式。 
① 自动化加工是无需注意资源的参与,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 
② 受控制的加工则是需要注意资源的参与,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 
( 2)模块化的加工和交互作用式的加工
据语言加工时 , 各种成分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 , 语言的加工又可分为模块化的加工和交 
互作用式的加工。 
① 模块化的加工认为,语言各成分是单独进行的,各成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② 交互作用式的加工则认为 , 语言各成分间的加工不是单独进行的 , 它们存在着相互作 
用,如词汇的加工影响句子的加工,句子的加工也会影响词汇加工。 
3. 启动效应
当启动词与目标词具有某种联系 (如语义相关 、 语音相同或字形相似 )较启动词和目标词 
没有联系时 , 被试能更快或更好地识别目标词 。 例如 , 先呈现 “ 护士 ” 再呈现 “ 医生 ”, 比 
先呈现 “ 面包 ” 再呈现 “ 医生被试判断 “ 医生 ” 是词的反应时要快。 
第 二 节 语言的理解 
语言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 , 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 、 积极 
的过程。 
语言理解可以分为三级水平 : 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是语言理解的第一级水平 ; 句子的理

25 
解是语言理解的第二级水平;语言理解的第三级水平是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第三编 行为调节和控制 
第九章 动机 
本章重点: 
( 1)动机的理论 
( 2)意志的概念、品质和意志行动的过程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 、 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 
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二、动机和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 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 , 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 
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2. 需要的种类 
( 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1)需要层次论的基本内容 
( 2)对需要层次论的分析和评价
需要层次论的成功之处 : ①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 这一 
过程的一般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于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 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提出了在每一时期 , 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 , 而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 这点对激人 
的积极性很有启发意义; 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于人类需要的分类比较细致。 
需要层次论的不足 : 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理论基础是错误的 ; 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26 
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 ; ③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 
向联系 , 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 , 而这些需要又会互相矛盾 , 导致动 
机的斗争。
三、动机和目标
(一)目标的含义
(二)目标的种类 
明确的目标和模糊的目标;长期的目标和短期的目标;不同难度的目标。 
(三)目标的动机机制
四、目标与行为和工作效率
(一)动机与行为 
1. 同一种行为可以有不同的动机 
2. 同一种动机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行为 
(二)动机与工作效率 
叶克斯 -- 多德森定律 。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 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 动机强度 
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 , 而是倒 U形曲线 。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 
的完成。 
1. 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有随动 
机提高而上升的趋势;而在比较困难的课题中,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五、动机与价值观 
第二节 动机的种类 
一、动机的一般分类
(一)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性质,人的动机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二)原始的动机与习得的动机 
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人的动机可分为原始的动机和习得的动机 。 
(三)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 
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人的动机可分为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四)外在的动机和内在的动机

27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二、生理性动机 
进食;饮水;睡眠和觉醒;性。 
三、社会性动机
(一)兴趣 
力求认识 、 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 。 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 
生。它和需要相联系。 
兴趣的品质
兴趣效能;趣广度;兴趣范围的广阔程度;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倾向性。 
(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三)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 (powermotive) 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 
力 。 在权力动机的支配下 , 人们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 , 并有成为某一群体领导者的愿 
望 。 高权力动机者 , 经常表现为对社会事业有浓厚的兴趣 , 在讨论问题时 , 总是试图以自己 
的观点、看法去说服别人,在群体中希望处于领导地位, 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比较健谈,好 
争论。
(四)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动机。 
(五)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人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 
第三节 动机的理论 
一、本能说
(一)基本观点 
行为受人体内在的生物模式驱动,不受理性支配。 
(二)代表人物 
达尔文 ( 最早提出本能概念 )、 詹姆斯 ( 区分生物本能和社会本能 )、 麦独孤 ( 将本能理 
论用于社会心理研究,将本能分类 )、弗洛依德(将无意识本能作为人的最原始动力,提出 
生本能和死本能概念 )。 
(三)缺陷

28 
过分强调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后天学习和理性因素。 
二、 驱力理论 
(一)主要观点 
行为由驱力唤醒和驱动 。 即某种生物需要触发一种强烈的唤醒状态 , 这就是驱力 , 这种 
未分化的驱力状态为随机活动提供能量 ; 当某种随机活动达到消除驱力紧张的目标 , 机体便 
停止随机活动。 
驱力分两种 。 由内部生物需要引发的驱力叫原始驱力 , 是不需要习得的 ; 通过条件作用 
而获得的驱力叫获得驱力。
(二)代表人物 
霍尔(最早提出驱力说 )、米勒(恐惧驱力 )、洛根和玻利(提出诱因的牵拉作用 )、赫 
尔和伯林(提出最佳唤醒观点 )。 
(三)缺陷 
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 
用 .不能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 
三、动机的唤醒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 : 人们总是被唤醒 , 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 , 不是太高也不是 
太低。唤醒理论提出了三个原理:第一个原理是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 第二个原理是 
简化原理,即重复进行刺激能使唤醒水平降低; 第三个原理是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四、动机的诱因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 :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 
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 ),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 
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 。 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 , 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 , 只有当它变 
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五、动机的认知理论
(一)期待价值理论 
动机的期待价值理论是早期的一种动机认知理论 , 这种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 
的决定因素 。 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 , 行为的产生不是由于强化 , 而 
是由于个体对一个目的期待。
(二 ) 动机的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29 
早在海德对归因问题进行研究的时候,曾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 
因。 后来,罗特根据 “ 控制点 ” 把人划分为 “ 内控型 ” 和 “ 外控型 ”。 
维纳接受了前人研究提出的观点 , 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点这一维度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 
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 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 “ 稳定性 ” 的维度 , 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 
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 他根据 “ 控制点 ” 和 “ 稳定性 ” 两个维度 , 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 、 
努力 、 任务难度 、 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 。 在这四个代表性原因中 , 能力是稳定的内部因 
素 , 努力是不稳定的内部因素 , 任务难度是稳定的外部因素 , 运气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 人 
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上述四个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 , 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带来 
相应的心理变化 ,表现为对下一次成就结果的期待与情感的变化 ,进而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 。 
(三)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1. 习得性无力感 
简指无力感 , 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 、 无能为 
力的心理状态。 
2. 自我效能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 班杜拉认为人对 
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 。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 、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班 
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
影响活动的选择;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 
影响完成学习任务。
(四)成就目标理论 
成就目标指个体从事成就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 成就目标理论认为 , 持有不同成就目标 
的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存在着重大差异。
六、逆转理论 
第四节 工作动机与组织行为 
一、 意志概述 
(一 ) 定义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 、 调节行为 , 通过克服困难 ,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 
程。 它具有三个特征:
明确的目的性 ;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 ) 意志和认识、情绪的关系 
1. 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30 
(1) 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 (2) 意志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意志和情绪的关系
(1)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 2) 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于理智。 
二、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1. 动机斗争与目的确定 2. 行动方式的选择与行动计划的制定 
(二 ) 执行阶段 
1. 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情感体验和认知活动协调作用的过程。 
2. 执行决定是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 
主要困难:
(1) 与目的不符的各种动机出现。 (2) 行动中出现意外情况。 
(3) 个性原有的消极品质:懈怠、保守、不良习惯、行动;环境带来的不愉快的体验。 
三、 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 
(一 )心理冲突的类型 
1.双趋冲突 (接近 — 接近型冲突 ) 2.双避冲突 (回避 — 回避型冲突 ) 3.趋避冲突 (接近 
--- 回避型冲突 )4 .多重趋避冲突 (多重接近 --- 回避冲突 ) 
从内容上来看,心理冲突可分为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二 )冲突的结构模型 
为了说明不同冲突的性质和作用 ,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 (1935) 提出于冲突的结构模型 。 这 
些模型包含了四个重要的概念 。效价 ;向量 ;运动;生活空间或场 
三、意志行动中的挫折
(一 )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力或障碍 ,预定目标不能实现 
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 
(二 ) 挫折情景的形成 
1. 主观因素 2. 客观因素 
(三 ) 挫折反应 
1. 情绪性反应 (1) 积极的情绪反应 (2) 消极的挫折反应 (3) 妥协的挫折反应 
2.理智性反应 3.个性的变化 
(四 )增强挫折承受力

31 
1, 正确对待挫折 2. 改善挫折情景 3. 总结经验教训 4。 调节抱负水平 5. 建立和谐的人 
际关系 
四、 意志的品质 
(一 )独立性 (自觉性 ) (二 )果断性 (三 )坚定性 (四 )自制力 
第十章 情绪和情感 
本章重点: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分类、外部表现 -- 表情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性质与功能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感与情绪有以下区别 : ① 从需要角度看 , 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 
式 ; 情感是同人的高级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 ② 从发生角度看 , 情绪发生较早 , 为人类和 
动物所共有 , 无论从种系或是个体发展来看 , 情感体验都发生得较晚 , 是人类所特有的 ; ③ 
从稳定性程度看 , 情绪永远带有情境性 , 而情感有可能既具有情境性 , 又具有稳固性和长期 
性、稳固的情感体验是情绪概括化的结果。以上区别是相对的; ④ 从强度和外部表现看 ,一 
般说来 ,情绪的强度相对较大,外部表现较明显;情感的强度一般不如情绪强烈,外部表现 
也不如情绪强烈。 
联系 : 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形成的 , 反过来情感对情绪又产生巨大的影响 , 它们是一种 
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既相互转化,又相互依存。 ① 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情感 , 
可能以强烈、鲜明的情绪形式表现出来,又能表现为深沉而持久的情操;
② 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情绪 , 都可能由所赋于的社会内容而改变它的原始表现形式 , 从而 
表现为情感; ③ 具有高级社会内容的情操,即可表现为情绪,又可表现为情感。 
(三)情感与情绪和需要的关系 
1.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 
2. 在起主导作用的情绪通常与人的主导需要相联系 
(四)情绪情感与认知 
1. 情绪总是伴随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 ,认知在情绪产生中起着重要决定的作用。

32 
2. 情绪情感不同于认识过程 
( 1)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 ,情绪情感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 
映。 
( 2)一般说来认识过程无明显的外部表现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比较明显。 
3. 情绪情感反作用与认识过程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三、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一)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 情绪的性质有肯定与否定两极 
2.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3. 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4. 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5. 情绪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二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 一 )情绪状态的分类 
1. 心境 
2. 激情 
3. 应激 
( 二 )情感的分类 
1. 道德感 
2. 理智感 
3. 美感 
三 、情感的品质
1. 情感的倾向性 
2. 情感的深刻性 
3. 情感的稳定性 
4. 情感的广阔性 
5. 情感的效能 
第 二 节 情绪的调节

33 
一、什么是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 ,在这个中 ,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 , 
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情绪调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体情绪的调节
(二)唤醒水平的调节
(三)情绪成分的调节
二、情绪调节的类型
(一)内部调节和外部调节
(二)修正调节、维持调节和增强调节
(三)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
(四)良好调节和不良调节
三、情绪调节的维度 
生理调节;情绪体验调节;行为调节;认知调节;人际调节。 
四、情绪调节中的个体差异 
情绪调节可以发展为一种能力 , 这就是 “ 情绪智力 ”。 不同个体的情绪智力是有差异的 。 
五、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 
良好的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调节或情绪失调会破坏身心健康。 
第四编 人的心理特性 
第十一章 能力 
本章重点: 
( 1)能力与知识、技能 
( 2)掌握能力的个体差异及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 能力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地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一)区别 
1. 能力、知识、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 ”“ 是

34 
什么 ” 的知识 , 另一种是程序性即 “ 如何做 ” 的知识 。 技能是活动的方式 , 有时表现为一种 
操作活动方式 , 有时表现为一种心智活动 (智力活动 )方式 。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 
心理特征。 
2. 能力、知识、技能发展不同步 
3. 能力、知识、技能的概括水平不同 
4. 知识、技能在一生中通过积累而增多而能力发展有一定的限度 
5.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 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 , 才能转化为 
能力
(二)联系 
能力和知识、技能是密切联系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表现为: 
1.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 、 技能的获得 。 随着人的知识 、 技能的积累 , 人的能力也 
会不断提高。 
2. 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三、能力、才能和天才 
人们要完成某种活动 , 往往不是依靠一种能力 , 而是依靠多种能力的结合 。 能把这些能 
力结合起来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就叫才能。 
能力的高度发展称天才 。 天才是能力的独特结合 , 它使人能顺利地 、 独立地 、 创造性地 
完成某些复杂的活动。天才往往结合着多种高度发展的能力。 
第二节 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一、能力的种类
(一)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 一般能力
指是指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 特殊能力
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二)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1. 模仿能力
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谈举止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的能力。 
2. 创造力

35 
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 
(三)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根据能力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发展趋势以及能力对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 , 可 
分为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 
1. 流体能力(流体智力)
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 。如对关系的认识 ,类比 、演绎推理能力 , 
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 
2. 晶体能力(晶体智力)
指获得语言 数学知识的能力 ,它决定与 于后天的学习 ,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四)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1.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 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作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 
3. 社交能力是在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五)情绪理解、控制和利用的能力
二、能力的结构
(一)能力结构的传统理论 
1.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理论 
2. 群因素理论 
3. 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智力结构的理论 。 这一理论是把一般智 
力活动所共有的操作方式 、 操作内容和操作的产品作为智力的三个维度 , 并把这三个维度作 
为长 、 宽 、 高构成一个智力的三维立体结构模型 。 在这个模型中 , 智力的三个维度是 内容 、 
操作和产物。
(二)能力结构的新理论 
1. 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1983) 倡议的 。 加德纳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 
及对智力特殊群体的分析 , 提出 , 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 100 多万年的演变 , 已经形成了互不 
相干的多种智力 。加德纳认为 ,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 ,它由 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 
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36 
2. 智力三元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1985) 提出了智力的三元理论 , 试图说明更为广泛的 
智力行为 。 斯腾伯格认为 , 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 , 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 
力。 
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 , 即智力的内在成分 , 这些智力成分与经 
验的关系 , 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 、 智力情境亚理论 
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3. 智力的 PASS 模型 
什么是智力的 PASS 模型 ?PASS 是指 “ 计划 — 注意 — 同时性加工 — 继时性加工 ” 
( Planning-arousal-simultaneous-successive, PASS )。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 4种认 
知过程 。 其中注意系统又称注意 — 唤醒系统 , 它是整个系统的基础 ; 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 
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 , 处于中间层次 ; 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 。 三个系统协调合作 , 保证 
了一切智力活动的运行。 
第三节 能力的测量 
一、一般能力测量
(一)智力测验的由来
(二)常用量表介绍 
1. 斯坦福-比纳量表 (1916) 
IQ=MA/CA × 100 。 智商最早由 Stern 首次提出 (1914) , 智龄是对智力的绝对水平的度量 , 
说明了一个儿童的智力实际达到了那种年龄水平。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包括韦氏成人量表 ( WAIS, 1955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 WISC, 1949 ); 
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 WPPSI, 1963 )。 
离差智商= 100 + 15Z 。由于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商在其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 , 
因而不受个体年龄的增长的影响。
(三)智力测验的标准化问题 
1. 标准化与常模
一个好的测验 , 在编制时要经过标准化的过程 。 所谓标准化是指测验编制时要经历 4个 
标准式的步骤: 
第一 , 按照测验的性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 ; 第二 ,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被试 , 确 
定标准化样本 ; 第三 , 施测程序标准化 。 要使测验准确有效 , 就要使测验的施测和评分都有

37 
统一的标准;第四,统计结果,建立常模。
2. 信度
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 , 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调不同的测验要求不同 
的测量信度。 
3. 效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欲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 
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一)特殊能力测验 
1. 音乐能力测验
一般认为 , 音乐能力包括音乐基本感觉辨别力 、 音乐关系理解能力 、 音乐鉴赏能力和音 
乐的演奏或运动能力等四个方面。 
2. 文书能力倾向测验
这种特殊能力测验侧重于知觉的速度。 
(二)创造力测验 
1.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分散思维测验 
2. 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 
3. 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 
第四节 情绪智力 
一、情绪智力的概念 
情绪智力 , 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 它主要是指人在情 
绪 、 情感 、 意志 、 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 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得 · 沙洛维和约翰 · 梅耶 
提出。
二、情绪自理的理论 
1. 彼得 · 沙洛维和约翰 · 梅耶的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 
2. 戈尔曼( Golman )情绪胜任力模型 
3. 巴昂的情绪和社会智力结构模型 
三、情商 
第五节 能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38 
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的智力在 18-25 岁间达到顶峰 (也有人 
说到 40 岁 )。 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 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 
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稳步上升 .;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 
最稳定的时期 。 成年期又是尸个工作时期 , 在二十五六岁至四十岁间 , 人们常出现富有创造 
性的活动。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 :能力低的 
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
二、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超常者和智力落后者)
(二)表现早晚差异
(三)能力类型的差异
(四)性别差异
三、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一)遗传的作用
(二)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的影响
(四)能力的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十二章 人格 
本章的重点: 
( 1)人格的概念 
( 2)人格的特征和结构 
( 3) 人格的成因 
第一节 人格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人格
(一)概念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 、 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 , 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 
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二)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二、人格的结构

39 
(一)气质与性格 
1. 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 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 
理特征。
(二)性格结构的表现 
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3.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 , 人们对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征很难区分 , 常常将两者混 
为一谈。其实,性格与气质是两种既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差别的个 性心理特征。 
区别 :( 1) 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 , 较难改变 , 也无好坏之分 ; 性格则主要是后天养成 
的 , 有可塑性 , 有好坏之分 ;( 2) 气质与性格彼此具有相对独立性 , 同种气质的人可以有不 
同的性格特点,不同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有类似的性格特点。 
联系 :( 1) 不同气质可以使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出各自独特的色彩 ;( 2) 某一气质会比 
另一气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 ;( 3)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 
(三)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第二节 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说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于 1937 年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认为,人格理论应有能代表 “ 生活综 
合 ” 的测量单元 。 这种单元就是特质 。 多种特质组成了一个人的完整的人格结构 , 由此引发 
人的行为和思想。他把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两类: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 个人特质是指个 
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根源特质。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 
这 16 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他认为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 
量的差异上 , 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 他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 。 模型分成 
四层 , 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 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 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 动力特质 、 能 
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40 
(三)现代的 “ 五因素模型 ” 
塔佩斯等 ( 1961 ) 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 , 发现了 5个相 
对稳定的因素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沐格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达成比较一致的共识 , 
提出了人格五因素模式。这五种人格特质是: 
外向性 :表现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开放性:表现为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智能等特质
责任心:表现为谨慎、胜任、条理尽职、成就、自律等特质
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 "OCEAN ’ 一词,代表了 “ 人格的海洋 ”,可以通过 “ 大 
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 ” 来测量。 
二、类型理论
( 一 )多元类型理论 
1. 气质类型说 
( 1) 从 “ 四根说 ” 到 “ 四液说 ”:“ 四根 ” 是指土 、 水 、 火 、 空气 ;“ 四液 ” 是指血液 、 粘 
液 、 黄胆汁 、 黑胆汁 。 多血质的人温尔润 ; 胆汁质的人热而躁 ; 抑郁质的人冷而躁 ; 粘液质 
的人冷酷无情。 
(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两种基本过程:兴奋与抑制。
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四种基本类型:兴奋型(胆汁质 )、活泼型(多血质 )、安静型(粘液质 )、抑制型(抑 
郁质) 
( 3)内外倾学说
荣格:两种态度 —— 内倾与外倾;四种功能 —— 思维与情感、感觉与直觉。 
艾森克:内倾与外倾;情绪稳定与不稳定(神经质 )。 
2. 性格的类型说 
( 1)按照心理活动的心理机能划分性格的类型按照性格结构中认知、惰绪、意志三种心 
理机能哪种占优势,可以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 2)按照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性格的类型按照个体心理活动是否外露,可以将性格分 
为按照个体心理活动的独立性程度,可以将性格划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41 
( 3)斯普兰格提出,按照人的社会价值取向将性格划分为理论型、社会型、经济型、政 
治型、审美型、宗教型六种类型 : 
( 4)霍兰提出,按照性格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将性格划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 
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六种类型。 
第三节 认知风格 
一、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差异 , 表现在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 , 在知觉 、 思维 、 学习 
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差异。整体说来,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没有好坏之分。 
场独立性的人认知重构的能力强,在认知中具有优势 :而场依存性的人社会技能高,在 
人际交往中具有优势。 
从学习来看 , 两种认知方式也显示了不同的特点 。 在解决需要灵活思维的问题上 , 场独 
立性的人有优势,他们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性成分,能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 
而场依存性的人在解决熟悉的问题时 , 不会发生困难 , 但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没有 
遇到过的问题时,则难于应付,缺乏灵活性。 
一些研究还表明,场独立性的学生喜欢学习一般原理,而不喜欢学习一些具体的知识 , 
他们达到概括化的程度比场依存性的学生高 , 但两者在获得的知识量上没有差异 。 在学习兴 
趣和职业兴趣上,两者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二、冲动 -- 沉思 
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 ; 在元认知知识和认知策略方面 , 两种认知风 
格也存在差异 ; 在学习能力上 , 两种认知风格也有差异 ; 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在不同任务中 
的表现不一样。
三、同时性 -- 继时性 
1. 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 , 在解决问题时 , 能一步一步分析问题 , 每一个步骤只考虑 
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 , 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 , 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 
二个假设 , 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 , 一环扣一环 , 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 。 言语操作和记 
忆都属于继时性加工 .一般来说,女性擅长于继时性加工,这可能是女孩的记忆和语言能力 
比男孩好的原因之一。 
2. 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 , 
并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 。 其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发散式的 。 许多数学操作 、 空闻问题 
的操作都要依赖于这种同时性的加工方式 。 这也可能是男孩子在数学能力与空间能力方而优

42 
于女孩子的原因之一。 
同时性和继时性是认知方式的差异 , 而不是加工水平的差异 。 但是 , 当学习方式与认知 
方式互相匹配时 , 不同认知方式的优势就能显示出来 。 帕斯克 (1974) 研究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当学习材搁与学生的认知方式匹配时,学习效果好 : 
反之,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认知方式不匹配时,学习成绩一阁呈都不及格。 
第四节 人格测验 
一、自陈量表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三)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问卷 
二、投射测验
(一)罗夏克墨汁测验
(二)主题统觉测验
三、情境测验
(一)性格教育测验
(二)情境压力测验
四、自我概念测验
(一)形容词列表法
(二) Q分类法 
(三) WAI 方法 
第五节 人格成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对遗传的作用的一致看法: 
1. 遗传是人格因素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不同 。 如在智力 、 气质等因素上 , 遗传因素 
的作用较重要 :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因素 
更重要。 
3. 人格的发展受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二、社会文化因素

43 
社会文化对人格影响的程度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1. 社会对成员顺应的要求要求越严 
格,影响力越大; 2. 行为的社会意义行为的社会意义越大,行为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越大 。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对子久人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上。
三类教养方式 : 
1. 权威型 :对子女过于支配 , 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控制 。 孩子表现通常是 :消极 、 被动 、 依赖 、 
服从、做事缺乏自主性。 
2. 放纵型 :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 , 甚至达到失控状态 。 孩子表现通常是 :任性 、 幼稚 、 自私 、 
无礼、独立性差。 
3. 民主型 :尊重孩厂 , 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正确指导 。 孩子表现通常是 :活泼 、 快乐 、 直 
爽、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 
综合家庭因素对人格影响的研究资料 ,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1) 家庭是社会文化的 
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 ; ( 2)父母的教养方式的恰当性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 
征的形成 ;( 3)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电表现出了自己的人格 , 并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 
孩子的人格。
四、早期童年经验的研究 
1. 个性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 , 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健康发展 , 不幸的童 
年会引发儿童不良性格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 溺爱也可使孩子形成不良个性 
特点,逆境也可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 
2. 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个性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个性。 
3. 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个性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对于正常人来说,随年龄的增长 、 
心理的成熟,童年的影响会逐渐缩小、减弱,其效果不会永久不衰。
五、自然物理因素 
自然物理因素对人格的影响表现为 :( 1) 自然环境对人格没有决定性影响 , 更多地表现 
为一时性影响 ;( 2) 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 。 在不同的物环境中 , 人 
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六、学校教育的因素
七、自我教育的因素 
第五编 活动与发展

44 
第十三章 学习 
本章节不作为考试内容,仅做阅读了解要求。 
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 
本章重点: 
( 1)发展的概念和发展的规律 
( 2)影响发展的因素 
( 3)发展的理论 
第一节 个体发展 
一、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和关键期
(一)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阶段 : 在人的一生中,身心特征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分为 不 
同阶段 ,这就是发展阶段。 
发展任务 : 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 , 会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 。 这种 
社会期待性的行为特征标准 就叫做发展任务。 
根据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可以把一生分成八个阶段 : 产前期 、 婴幼儿期 、 儿童早期 、 儿 
童后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人的心理发展 , 不管是感知觉功能的发展 , 还是语言功能和运动功能的发展 , 都存在着 
关键期 。 在关键期内 。 适宜的刺激和经验是运动 、 感觉 、 语言及其他脑功能正常发展的重要 
前提。
二 、个体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纵向研究
(二)横断研究
(三)群体 — 连续研究 
第 二 节 语言与认知发展 
一、儿童的语言发展
(一)语言获得的理论 
1. 行为主义学派是学习理论的典型代表 
2. 乔姆斯基是先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45 
(二)语言发展的阶段
(三)影响语言获得的因素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 —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一)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 感知运动阶段( 0— 2岁) 
2. 前运算阶段( 2— 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 7— 11 岁) 
4. 形式运算阶段( 11 岁以后) 
第 三 节 社会性发展 
一、依恋行为
二、道德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两阶段理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理论 
习俗前道德 ( 4— 10 岁 ) 时期 ; 习俗道德 ( 10 — 13 岁 ); 后习俗道德 ( 13 岁以后 ) 时期 。 
三、社会化与人格发展
(一)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参考书目 
1.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第 5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年版。 
2.黄希庭 :《心理学导论 》(第 3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年版。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2024考研大纲: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大纲的信息,尽在“考研大纲”栏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附件: 重庆三峡学院2024年考研 011美术学院 1.初试自命题科目901心理学基础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pdf

快给朋友分享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www.kaoyanying.com/dagang/158675.html
关于我们
  • 关于我们
  • 产品&服务
    找院校 找专业 去提问 复试信息
    帮助中心
    • 考研营小程序

      考研营小程序

    • 考研营手机站

      考研营手机站

    •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 研课网

      研课网

    商务合作 咨询电话:400-780-1011 在线客服 友情链接:2375219877